Image
Image

伍炳彩:炳燭之明勤學術 韜光斂彩起沉疴


編輯:2022-11-04 08:34:42

伍炳彩者,江西吉安人也,為伍守陽之后。幼年多舛,未落地,母暴盲,年八歲,父見背,兄弟對泣,孤苦無依。值新歲立,生計始寬,庠序有望,遂發奮苦讀,終得光耀門楣,自此懸壺于世。

    炳彩之長成,猶天將降大任于其也,真乃苦心志、勞筋骨、餓體膚、空乏其身,然其貧愈甚,志愈堅,苦學不止,恭勤不倦,聞雞起舞,螢囊映雪,終至博學多通。因多受鄉人扶挈之恩,故常懷了卻民疾之愿。嘗讀《大醫精誠》,始于鼓舞,漸成戒懼,終于釋然。以此為訓,行醫至今。

    學有小成,聲名漸顯之際,拜師江西名醫姚荷生。兼顧診療,勤學不輟,時時臨證侍診,細細觀摩體察,終“尋門而入,破門而出”,于脈診等域盡得真傳。

    其診脈也,以指切脈間,便可知表里虛實,判生死危脈,素有“三指神功”之美譽。其治病也,精于金匱,善治雜病,于濕邪致病、診療亦有洞見。有久治不愈、所費不菲之病家求治,經其診脈察判,手起筆落,藥方已成,往往一劑而瘥。

    伍氏好學,閑來常手不釋卷,一冊在手,榮辱皆忘。既精通古籍,亦研習時賢著作,擇善者從之,且慎思之,明辨之。“勿怕苦,早臨證,勤思考”,為伍氏謂今之學子也,亦其向來苦學之心得也。

    伍氏心系中醫發展,素以一己之言行為中醫爭氣、鼓勁、吶喊,惟愿醫者攜手,凝聚正氣,重振中醫之雄風,讓世人重識中醫、重信中醫。

    評曰:當今之世,以民為重,一應發展,皆為民之福祉。伍氏起于鄉里,心懷民生,視患者如親人,以患疾為己痛,心無旁騖,一意赴救,當為新時代之大醫也。

    初讀國醫大師伍炳彩,他的故事似乎平淡無奇。他在一所院校度過了大半輩子,按部就班地讀書、從業、生子,每天教書、看病、做研究,日子平淡得像一杯白開水。

    可細細品來,卻發現他的人生雖無波瀾壯闊,卻溫潤綿長,溫暖人心。

    總是在南昌早晨的7路公交上,看見一位老者扶著欄桿去醫院上班的身影;總是在陽光傾瀉的午后,看見他寫下一張又一張加號單;總是在寂寂人定初的燈下,看見他研讀著作、思索問題時愁眉緊鎖的神情。

    從醫之路,伍炳彩一走就是五十多年。他癡迷經典,活用經方,擅長用金匱理論方法辨治疾病,屢起沉疴,同時又堅持古為今用,闡發新理,創立了五臟相關為基礎的疑難雜病診療體系。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伍炳彩仍堅持在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出診,這里的方寸診臺,凝聚著他對中醫的半世深情。

    堅忍習醫少年時

    伍炳彩的童年是灰色的,一如他出生的那個年代。

    1940年正值日寇入侵之時,伍炳彩出生在江西省吉安縣北源鄉的南源村。在他出生前,其母就因青光眼而暴盲,八歲時,其父又不幸去世。傾巢之雛,是伍炳彩對自己童年的描述。

    解放后,伍家分得幾畝田地,生計漸寬,伍炳彩才有了讀書的機會。但依靠國家助學金生活、求學的他,常常會囊中羞澀。

    “那個時候,助學金是一個月4塊8,而學校的伙食費要交7塊5,我交不起多的部分,學校每周就會停我一天的伙食。在城里工作的堂兄偶爾會接濟我一下,但我還是經常挨餓。”伍炳彩回憶說。

    貧窮沖擊著少年伍炳彩的自尊心,饑餓折磨著他的身體。在長期的困頓下,高中畢業體檢時,伍炳彩被查出患有高血壓。高壓140,低壓90雖然只是診斷高血壓的一個臨界值,但出現在一個青年學生身上還是讓醫生覺得不可思議,她反復測了好幾次。

    “由于高血壓,我的專業選擇受到了限制,我思來想去,最后決定學習中醫,一方面為我母親,一方面也為我自己。”抱著樸素的想法,1960年,20歲的伍炳彩走進了江西中醫學院(現江西中醫藥大學),開始了求學之路。盡管大學期間能夠填飽肚子,但伍炳彩的生活依舊窘迫。

    “我記得從市里回縣城的車票是7毛錢,我買不起,放假都是走路回家,早上7點出門,下午3點才能到家,要走60多里山路。”伍炳彩說,為了貼補讀書的用度,他多方打聽,謀到了一份在江邊碼頭替人扛米箱的工作,一個米箱百余斤,瘦弱的他和工友合力抬,從早扛到晚,一天可以有2塊錢的工錢。生活的困苦,造就了他吃苦耐勞、堅忍不拔的意志品格。

29942160df1f8adbc60d86ba97445cd6.png


Image
Please fill the required field.
Please fill the required field.
Please fill the required field.
?2022? 哈爾濱納蘭氏中道堂大藥房有限公司 ?黑ICP備2022010074號 ? 技術支持 -?龍采科技集團